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昨日(6日)分别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指南》,即通常所称的审计准则指南。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基本建成。
业内专家指出,企业会计准则指南提出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对于不存在的交易事项,可不设置相关科目。
审计准则应用指南体系对具体审计行为和审计方式做了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例如,对舞弊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细化,列举了迎合市场预期或特定监管要求;牟取以财务业绩为基础的私人报酬最大化;偷逃或骗取税款;骗取外部资金;掩盖侵占资产的事实等五项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主要动机。(记者周明)
会计体系更“合身”会计师执业体系“审网恢恢”
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昨日分别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即通常所说的审计准则指南),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大厦终于“竣工”。
专家认为,新会计体系将使企业更“合身”,而长达百万字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使审计体系“审网恢恢”。
会计核算“量体裁衣”
虽然财政部还未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全文公布,但业内人士指出,新出炉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与此前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草案)》不会有很大出入。从形式上看,新准则指南将与原来的体系有所不同,将38项基本准则中的32项准则和关键点做了详细具体的解释。
更为突出的是,将准则中160多个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作为附录,并提出了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对于不存在的交易事项,可不设置相关科目。
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提法使企业在会计核算原先“形式重于实质”的会计科目设置规则将为“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取代。
企业不必把那些长期“闲置”不用的科目挂在会计报表上了,专家指出,“企业可根据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即可构建自己的会计核算框架”,此次应用指南框架的变化,即对每一个准则设置相对独立的、适用性更强的应用指南,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降格”到附录中,就是给出了“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只是参考,企业可以增删科目”的政策信号。
专家还指出,新准则由原来的17个准则扩张至39个准则,使准则内容更加完整,覆盖面广,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领域的诸多空白,在会计计量、企业合并、金融工具会计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这使整个制度体系更加规范,实现了国际趋同。
审计体系“疏而不漏”
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审计企业的会计报表,监督企业会计核算。业内专家称,作为企业会计合规的“卫兵”,担负着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鉴证的重要职能,客观上起着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注册会计师需要比企业财务人员“更高一筹”。
从结构上看,审计准则指南针对每一个准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指导,对于具有实务操作功能的准则,重点阐述准则的核心程序和具体方法,增加大量的解释、说明、举例和图示,指导注册会计师如何正确运用程序和具体方法。
业内专家还指出,新的审计准则体系更加强调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责任,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求。具体来看,新审计准则审计程序更严格、对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记录的质量要求更高。
从准则指南来看,针对目前舞弊“技巧”日益多样化,指南对具体舞弊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细化,例如,列举了迎合市场预期或特定监管要求;牟取以财务业绩为基础的私人报酬最大化;偷逃或骗取税款;骗取外部资金;掩盖侵占资产的事实等五项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主要动机。指南还提供了很多应对舞弊风险的技巧,提高了注册会计师识别和应对舞弊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审计的有效性。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等一直被认为是审计的疑难领域。准则指南强调,衍生金融工具和衍生活动的固有特征可能导致某些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由此增加的审计风险。
准则指南提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除了考虑资产负债表金额外,还应当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中各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潜在影响。准则指南还规定,被审计单位对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披露,应当以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假定为前提。
审计准则和针对每项准则的具体指南使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全面建立起来,业内专家认为,有望逐步形成“一个疏而不漏的审计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