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下岗人数一度占到全国的1/10.去年以来辽宁省各级财政共筹集资金40亿元,努力破解就业再就业难题
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带给中国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一份特殊的沉重:截至2005年底,辽宁省共有离岗失业人员297.9万人,占全国下岗人数1/10;夫妻双双下岗失业的零就业家庭,一度高达14.3万户。从2006年开始,一场破解就业再就业难题的新“辽沈战役”在辽宁14.8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拉开了帷幕。
在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在沈阳市召开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现场会上,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透露,在这场新“辽沈战役”中,辽宁省各级财政共筹集资金40亿元,帮助近247.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最大限度地帮助就业困难的百姓找到了“饭碗”。目前,辽宁省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稳定率已由2005年的12%提高到54%,每户零就业家庭已至少有1人实现了就业。
300万失业大军企盼就业机会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工业比重大,城镇人口多,老企业和困难企业也多。2001年,国务院将辽宁省定为全国唯一完善社保体系试点省份。社保试点的任务之一,就是让下岗人员走出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彻底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向失业保险并轨。
“并轨”减轻了企业的冗员压力,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得以加快,但随着“并轨”工作的推进,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也急剧攀升。2000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到2003年8月达到8.5%,失业人员接近300万。在与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178.8万失业人员中,出现了一大批夫妻双双下岗的零就业家庭,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14.3万户。
加强就业再就业,总体上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但对辽宁这样一个就业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的省份,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显得更加迫切,也尤其重要。
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200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列为当年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并向全社会郑重承诺,一旦出现零就业家庭,20天内至少要为其提供1个合适的就业岗位,并尝试逐步消除零就业家庭、建立以“源头控制、动态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确保落实”为标志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2007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在就业保持相对稳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力争实现“双就业”,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棚户区回迁居民的稳定就业,使他们“住得进、住得起、住得稳”。
免费就业技能:面向所有劳动者辽宁省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发现,就业再就业之难,不仅难在就业岗位供不应求,而且难在就业人员缺乏适销对路的技能上。为解决离岗失业职工劳动素质低、就业能力差的问题,从2005年9月开始,辽宁在全省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
普惠制就业培训就是将原先只面向国有企业下岗失业需要安置人员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等一部分人提供的免费培训,调整为面向所有劳动者的普遍性的就业优惠扶持。打破身份界限后,新增的受惠人群有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中登记失业人员、复转军人、进城务工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就是说,目前在辽宁,凡是就业再就业前需要技能培训的人,都可以获得政府专门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
沈阳市和平区长白乡沙岗子村农民高长武因城市扩容失去土地后,今年6月报名到和平区职业培训学校免费学习中式烹饪。每天骑车来回跑几十里路,高长武不感到苦不觉得累,还很知足。他说:“我们这疙瘩有句老话叫技艺在手、袖里掉金。啥意思呢?就是说到手的技艺不仅能解决自己的饭吃问题,按时髦的话说,还能解决别人就业。这里毕业的一些师兄师姐,如今在外边都混得有模有样的。老师们经常说的‘今日一技之长,来日一店之长’这句话,可真不是用来忽悠咱的。”
和高长武一样,失业者们十分珍惜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机会。和平区职业培训学校烹饪班的授课老师杨云奇老师傅是国家特级烹饪大师,当了10年劳模。他告诉记者:“培训学员个个都学得很认真,班里后排或者远处的学员一看不见我做什么、一听不清我说什么,恨不得立马就蹿上操作台蹲在你面前边观看边记录。”杨云奇说,他从来不用维持课堂纪律,与学员的关系,事实上也早已超越了师徒关系。“许多学成出山的后生们一旦准备开饭馆,都会请我去看看店面,讲讲经营,谋划几个特色菜什么的。说实话,我很得意在小饭馆里桌上桌下人前人后我这师傅和长辈的身份。国家这么好的政策,下面执行这么好,执行过程中上上下下又这么贴心、这么惬意,你还在意和计较什么呢。”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零就业家庭失业和贫困代际转移问题,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辽宁省委、省政府要求从今年3月开始,每个市每年都要至少免费培训100名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子女,帮助这些家庭的下一代从学历和技能上获得就业的能力。
通过调剂和增加地方财力,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已把75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35万大中专毕业生、108万农民工纳入普惠制培训以及岗位补贴、税费减免、社保援助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享受范围。通过整合就业培训资源,辽宁省目前已建立了254个再就业培训基地,组建了以培养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为主的10大培训集团。
普惠制培训立足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同时也关注其就业质量。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调查,经过培训实现再就业的离岗失业人员,月收入平均要比没有经过培训的高出400元~500元,而且就业的稳定性相对也高一些。
财政为培训买单既慷慨又悭吝如此大面积的免费培训,谁来为它买单呢?公共财政责无旁贷!
2006年,辽宁全省各级财政为28.4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25.7万进城务工农民支出培训补贴2.7亿元。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调整支出结构、非税收入划转等,这一年辽宁各级财政共筹集就业再就业资金28.9亿元,比上年增加10.6亿元。今年,辽宁省财政安排了就业再就业资金32.5亿元,同比增加4.4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已使用就业再就业扶持资金11.27亿元。
为了使安排到位的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到位、管理到位,最大限度发挥其预期效益,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罗福生主任介绍说,他们按照省政府就业实名制的要求,在全面掌握离岗失业人员数量和结构、设立相应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财政就业资金收支月报制度和资金核拨制度,对就业再就业资金采取指标一次下达、按季度拨付、年终统一结算的办法。中央补助资金尚未到达前,先向各地预拨省补助资金以确保就业再就业工作对资金的需要。
具体操作上,财政补贴支付到像和平区职业培训学校这样的培训机构,与培训合格率以及再就业率挂钩。普惠制培训结束后,培训人员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给予培训机构70%的补贴;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的,再给予剩余30%的奖励补贴。对重点项目,可在培训前给予不超过标准30%的预拨补贴。
辽宁省财政厅社保处副处长孙会特意告诉记者,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参加第二产业的免费技能培训,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训设计了不同的补贴标准。一般专业工种的就业培训,每课时每人补贴1.5元~3元;对装备制造业急需的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加工中心操作、车工钳工、汽车修理等专业工种的初中级培训,补贴标准可提高到5元;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补贴标准可提高到5元~10元。
财政资金分类补贴的引导作用,在沈阳市大东区职业技术学校体现得较为明显。这所学校原本是一家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第三产业方面具有办学优势。2006年学校将普惠制就业培训列为首要工作,专门成立了普惠制培训办公室,普惠制培训人数达到7524人。
在自筹资金100多万元新增数控车床、普通车床、焊机培训的前提下,大东区职业技术学校与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集团、华晨金杯集团等好些企业签订培训协议,开展定向培训,二产学员就业率高达67%.学校负责人透露,眼下他们正打算再投入800万元扩大办学规模。项目完成后,学校将增加二产实习场地5000平方米,年培训量可增加1000人。
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给就业安置兜底通过普惠制就业培训,一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相对稳定就业甚至创业。但一些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学员,即使经过培训,一时也未必能找到稳定的工作。这些人中一部分人选择卖菜、手工编织、居家养老服务、小时工以及一些小买卖的工作实现了灵活就业。对这部分人,辽宁财政提供养老保险补贴和医疗保险补贴。对剩下来的另外一部分人,财政出钱购买公益性岗位,为他们提供岗位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障补贴,最终保证他们实现就业。
据统计,2006年辽宁省财政共补助各市开发12.5万个公益性岗位,投入资金2.5亿元。对于用人单位招用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各级财政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30%~50%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对纳入辽宁省政府扶持计划的,省政府对各市实行分类补贴:在政府开发的保洁保绿、交通协勤等公益事业岗位安排的就业困难对象,省政府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给予岗位补贴;其他各类用人单位招用的就业困难对象按30%给予岗位补贴。这一政策调动了各地开发适宜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的积极性。
在辽宁省营口市的一块块绿地上,不时能看到身穿绿色工作服的园林保洁员的身影,他们的岗位都是省及营口市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化工厂工人沈玉成2001年下岗,今年初,他被安排到园林管理处的公益性岗位,做了一名绿化保洁员。5年前失业的刘俊武在鲅鱼圈风景区做保安有一段时间了,每个月有500多元收入。他告诉记者:“怎么也比以前强。现在省吃俭用下来,每月还能给上大学的儿子凑200多块。”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辽宁财政着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2006年,辽宁省政府将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扩展到男年满50岁、女年满40岁的灵活就业人员。今年年底前,“4050”人员灵活就业后,本人申报就业并已参加社会保障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养老保险按自由职业者身份参保或续保,各级财政按所缴养老保险费的60%给予补贴;医疗保险原则上参加大病统筹,各级财政按社平工资和当地政府确定的缴费比例给予全额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由同级财政承担,省财政视就业困难程度和财力状况,实行分档补助。
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辽宁目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4050”灵活就业人员达89万人,预计2007年需支付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以及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共47亿元。
再就业税收优惠改善创业环境辽宁省除了从财政上倾力扶持就业再就业,还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给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和自主创业失业人员创造宽松的税收优惠政策环境。辽宁省税务部门的统计表明,2005年辽宁省为从事个体经济的下岗事业人员减免税费4.4亿元,2006年减免5.6亿元,今年上半年减免3.7亿元。
辽宁省地税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地税部门严格按照相关政策,积极落实企业每吸纳1名下岗失业人员,即按4800元定额标准扣减业户当年实际应缴纳地方税(费)的规定。为使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更好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辽宁将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纳入再就业优惠证发放范围。与此同时,政府还利用税收引导企业空出岗位。
辽宁省地税局政策法规调研处副处长刘晓辉说,无论执行国家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还是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辽宁税务系统的工作力度和速度都算得上高人一等,快人一拍。“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作为阶段性特殊政策,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很不错。”
今年6月1日,下岗工人李丽颖在沈阳火车北站开的一家小旅馆减免税优惠到期。由于北站北一出口晚上不开门,李丽颖靠近出口的小旅馆的生意近几个月来每况愈下。周围许多人建议她干脆注销旅馆。但李丽颖表示:“以前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就业时给了我镇定,让我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我总不能临到缴税就说拜拜吧。我相信耐心一点,辛苦一点,小旅馆肯定能支撑下去。”
41岁的衣家文现在是营口市高路宝润滑油有限公司的经理。几年前,他从原营口市石油化工厂下岗后,带领30名下岗兄弟开始了创业之路,成立了营口市高路宝润滑油有限公司。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已实现销售收入4300万元,缴纳地方各税98万元。
“要是没有国家的扶持,公司现在肯定还处在困境之中。”说起公司的发展,衣家文对国家支持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充满了感激之情。据了解,高路宝润滑油公司成立之初由于经验不足,当年就亏损了11万元,到2006年底公司已经共享受税收减免119万元。“就是靠着这些减免税,公司才渡过了一道道难关,逐渐走上了正轨。”衣家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