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忙着呢,每天都要在各大菜市场溜达好几圈,对各种蔬菜、肉类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见到记者,今年57岁的食品卫生监督员老刘自豪地说。
老刘是55岁时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国有企业下岗的。“我原来想,像我这么大岁数的人找工作肯定没戏了,没想到我却顺利地成了食品卫生监督员。”2006年10月,他顺利地通过了吉林市公益性岗位的统一考试,从此便忙得不亦乐乎。
像老刘这样的“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低保困难家庭人员一直以来都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困难群体,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各地政府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2005年以来,吉林省通过投入各项补贴资金4.14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解决了7.17万名困难群众的就业难题。
弱势人群成了就业困难群体“渐行渐远身已渺,仍闻呜咽泣断肠。”这句诗描写的是几年前吉林省国有企业130万下岗职工后回家时的情景。如何让130万失业大军实现就业再就业,成为吉林省必须面对的问题。
吉林省就业局就业处干部董智告诉记者,在国有企业改革之初,吉林省的再就业工作有“两条线”。一条是职工下岗后进入就业服务中心,在就业服务中心领取国家最低生活补贴,同时等待就业岗位;另一条线是职工下岗后依然保持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同时在原单位领取最低生活补贴。“这两条线使得再就业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董智说,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消除改制阻力,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的所有下岗职工全部脱离与原单位的任何关系,所有的补贴由财政统一承担,工作也由政府统一协调安排。
“在130万失业大军中,‘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和低保困难家庭人员这几类人群的再就业问题是最难解决的。”吉林省就业服务局副局长陈云岫说。据了解,在下岗职工中,占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政府扶持政策的帮助下,他们基本上能实现自主就业或自主创业。“但是,对以上这几类弱势群体来说,失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们对就业的需求也最迫切。”
政府买单,开发20类公益性岗位“劳动力市场一直是僧多粥少,岗位稀缺。因此,尽可能开发更多的岗位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的关键问题之一。”陈云岫说。2005年9月,吉林省政府决定,采取由各级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用3年时间开发公益性岗位10万个,结合其他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基本解决弱势就业人群的就业问题。
陈云岫介绍,所谓公益性岗位,就是由政府或社会筹资开发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岗位,安置的对象是就业困难群体,所有的开发费用和职工工资完全由政府来承担。
“这10万个公益岗位的工资,省政府负担5.5万个,各级地方政府负担4.5万个。困难群体获得就业岗位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每月的工作情况都由用人单位报送劳动部门审核,经审批合格后由财政统一调拨工资。用人单位只负责监督,不用掏一分钱。”陈云岫说。
吉林省就业服务局就业处处长王晓东介绍,对社区公共管理类岗位,采取政府出资方式,由省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对社区服务类岗位,由各地结合实际统一组织开发。“这些岗位的应聘人员通过考试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较快地适应岗位需要。所需培训费用全部由财政承担。”
记者了解到,在确定公益性岗位项目中,为保证有效需求和扩大就业面,吉林省坚持“多开发服务型岗位,少购买管理人员岗位”的原则,以便民利民公益服务为主要方向,共开发公益性岗位项目20余个,涉及治安巡逻、交通协管、环卫保洁、社区为老服务、农村社会福利服务、民间纠纷调解、食品卫生监督、文物看护、劳动关系协调、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劳务经济服务等领域。
王晓东说,为了发挥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主渠道作用,吉林省严格限定了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的范围和条件,要求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在具体招聘过程中,各级政府直接组织,普遍成立由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公安、纪检、监察和用人单位等组成的招聘领导小组,严格审核报考人员资格,统一封闭命题,集中组织笔试和面试,并对出题、监考、评卷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对报考人员的考试成绩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增强了招聘工作的严肃性和透明度。”
随着全省公益性岗位规模的扩大,吉林省劳动部门不断加强了对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近年来,吉林省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吉林省专职治安员招聘、管理、使用暂行规定》、《吉林省道路交通协管员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普遍建立了公益性岗位各项管理制度和细则,逐步建立了工作人员能进能出、渐进渐出,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流动的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机制。“陈云岫说。
王晓东告诉记者,每年开发公益岗位前,吉林省劳动部门都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在各地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认真统计,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保证有效需求。“由于是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每个公益岗位都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并有协议规范,这样就不会出现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因承担过多工作而产生不公平的现象。可以说,公益性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非常规范、有序。”
快乐上岗,7万困难群众找回幸福生活据了解,这项工作推动两年多来,吉林省已共开发公益性岗位7.17万个,发放各项补贴资金4.14亿元。其中,岗位补贴3.27亿元,社保补贴0.87亿元。“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我省开发的这些公益性岗位,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社会公益服务需要,而且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需要帮助的老弱残等群体从中受益。”陈云岫说。
“失业不过是上天让我们多一次选择更好生活的机会。”听着如此乐观的话语,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已经年近花甲的王彬老人说出的话。
记者多方联系到王彬老人时,他正在执行巡逻任务。他告诉记者:“我是在快退休时下岗的,原本打算就在家养老得了,可是没过3个月我就呆不住了。后来政府帮我安排了现在的小区巡逻岗位,感觉日子过得蛮有意思的。”
记者了解到,王彬老人所在的小区尽管有保安,但经常轮换,对小区情况又不是特别熟悉,以前经常出现丢东西的现象。自从老王上岗后,这种情况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每次看到小区内有人出门,老王总是热情地提醒:“门窗都关好了吗?有需要我帮忙的吗?”
保洁岗位是吉林省开发的较多的公益岗位之一。在一所大学图书馆担任保洁工作的孙大姐是在下岗后一个月参加应聘的。“当初我想自己都40多岁了,也没个一技之长,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的。没想到人家要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下岗工人,我便很顺利地通过了各项考核。”
孙大姐还告诉记者:“尽管是做保洁员,但是能在大学里工作她还是感到很自豪。在自习室每擦完一张桌子,大学生都会对我说声‘谢谢’。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满足,因为我的劳动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她说,她现在感觉自己似乎又年轻了10岁!
一位社会学家指出:“劳动是每个公民的权利,特别是对那些面临就业困难的群体来说,一个就业机会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更是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政府直接把财政资金发到这些人手里,他们也能生活下去,但他们可能生活得并不愉快。”
长春税务学院经济学教授刘晓薇说:“在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弹性非常小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调节需求是十分符合经济规律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只有在实际调查的情况下确定的就业岗位才是有效需求的岗位。这样,既满足了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又提高了就业困难群体的福利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