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关于我们帮助中心在线咨询友情连接联系方式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热点专题
综合快讯
政策法规
税收专题
中央税收法规
中央财经法规
地方法规
审计评估
同瑞简介
同瑞风采
点子交流
点子专题
点子交流
精彩答疑
培训频道
培训专题
最新课程
网上书店
考试中心
名师授课
会员中心
会员专题
最新优惠
会员手册
会员公告
办事指南
瑞丰视觉
瑞丰专题
周年特刊
员工心声
企业文化
瑞丰动态
 
 
 
 
> 新闻中心 > 综合快讯 > 文章内容
 
捐与被捐者的账务处理不同
核心提示:
来源:中国税网 日期:2008-5-19

    对于捐赠和接受捐赠者如何在会计和税收上作出准确的处理,中国税网涉税风险研究室专家也同时给出了具体操作办法。

 

    首先,如果纳税人实际捐赠额小于捐赠扣除限额的,应按实际发生的捐赠额扣除;实际捐赠额大于或等于捐赠扣除限额时,按捐赠扣除限额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举例来说,假定某公司职员张三5月份扣除“三费一金”后拿到了5000元工资,则其纳税所得额为5000-2000=3000元,他的捐赠扣除限额应为3000×30%=900元。如果张三通过社会团体捐赠了800元给地震灾区,那么其当月的应纳税额为(5000-2000-800)×15%-125=235元;如果张三把捐赠数目提高到1000元,则他当月的应纳税额为(5000-2000-900)×15%-125=190元。  也就是说900元是一个扣除限额,低于900元按实际数扣除,高于900元依然要按900元扣除。 


  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应纳税所得,应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需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占应纳税所得的50%以上,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会计处理上,根据2006年2月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5章第217条,“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是新会计准则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新概念之一,它与“收入”的区别在于是“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接受捐赠”是企业非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新准则将其归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增加当期的所有者权益。旧准则接受捐赠时计入“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年底再转入“资本公积”等科目,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在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已经取消了,而是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待应交所得税金额转入“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财税处理上的差异:在旧准则下,接受捐赠由于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从而存在着财税差异;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企业接受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只有在“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的情况下,税务处理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分期确认收入,而会计处理则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时才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