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已成各地“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上海明确要求把人才口子开得大一点,而贵州、海南、陕西等地则已经把户籍改革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农民工待遇、自由流动等外围因素的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条件将逐渐成熟。
多方热议户籍改革
记者了解到,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同时写入多个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而且频频成为地方领导、委员代表的热议话题,这种情况多年来少见。
海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逐步有序的转变为城镇居民;贵州省的政府工作提出:启动遵义市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把在城市中有相对固定住所和相对固定工作的本省籍农民工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海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逐步有序的转变为城镇居民。
而在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上海的水也用,上海的电也用,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的户口迁入上海呢?”他表示,上海的人才口子要开得更大些。
户籍制度改革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河北省政协委员刘勇的提案指出,就目前财力情况,河北省应建立逐步实现农民工愿望的户籍制度,出台和完善消融农民工的政策体系,将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根据本人意愿,准许其办理城市市民户口。
户籍与福利相剥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告诉记者,早在十年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曾经推进过一段时间,南京、郑州、湖南等城市已经取消城乡户籍差别。但是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改革一度陷入停滞。目前,农民工待遇、自由流动等外围制度的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据了解,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建立于1958年,它不仅对人口进行地域上的划分,还将户口区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种。在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里,户籍制度发挥了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提高,这项制度的弊端愈加明显:外来人口无法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城乡户籍二元制使进城务工农民难以融入城市。
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户籍背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福利,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户籍制度改革只能选择渐进方式。在改革的较早时期,从改革理念成熟到推行政策之间会遇到各种利益集团阻碍。只有等到条件成熟,制度改革才能真正推广开来。
有关专家表建议,户籍制度应与其背后的社会福利相剥离,可根据居住地点、居住时间、家庭情况、职业等因素来分配福利,而并不是仅依靠户籍。夏业良表示,中国的户籍制度应参照发达国家,用登记制取代准入制,全面提升国民的福利水平。同时,还要通过法律来制约用户籍制造社会排斥、社会歧视的现象,比如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教育,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