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央企必须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严格坚持套期保值原则,有效监控风险,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
这是去年多家央企在接连出现金融衍生品巨额亏损后,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对相关业务的细化管理要求。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国企来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套期保值在企业经营中的流程至关重要。
国资委对央企衍生品投资划“红线”
去年,受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本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套期保值合同却成了一个个的巨额浮亏“炸弹”。虽然此前企业一再强调亏损仍停留在账面亏损阶段,但随着企业年报相继披露,账面亏损将转化为实质亏损,典型案例之一就是航空业。
25日,上海航空公司披露了首份航空业年报,虽然上海航空公司的套保仓位较低,但在“金融负债”一栏,仍显示期末亏损1.72亿元。可以预见的是,4月中旬东航、国航披露的年报也不容乐观。套保亏损成为航空业去年经营中抹不去的败笔。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去年套期保值亏损的企业几乎都与复杂的衍生品关系甚大,国资委此举规范投资金融衍生品的行为将会大大降低亏损概率。
以航空公司目前披露的一些细节来看,航空公司一般在买入一个看涨期权的同时卖出一个看跌期权进行套保,其实质是为了冲销“权利金”达到“零成本”套保的目的。不过两者的条件并不对等,航空公司签订的合同往往是在买入一个看涨期权的同时卖出两倍甚至两倍以上的看跌期权,因此,航空公司在油价上涨时会得利,但在油价下跌时亏损却会加倍放大。
更为严重的是,在油价大幅暴跌的情况下,由于这类复杂衍生品在华尔街被称为“奇异期权”,并非标准化的期权产品,因此很难在场外找到交易对手进行平仓止损,只能眼看着浮亏越来越大并逐渐转化为实际亏损而束手无措。
长江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曾表示,衍生产品越复杂,国际机构的金融专业知识与定价能力优势就越大,意味着设计方的竞争程度就较小。而企业“被兜售”的概率就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买方的风险就越大。东证期货总经理党剑也表示,复杂衍生品在看似极具诱惑力的背后其实是风险的不对称。
企业应严格坚持套保原则
央企“套保”亏损不可避免有客观原因,比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品市场行情急转直下,部分企业判断失误;部分产品和原材料跌幅远超正常波动范围,其价格走势大大出乎企业签订“套保”合约时的意料等。
但是,大面积亏损也显示出企业对套期保值的认识不足。因此,国资委24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严格坚持套期保值原则,与现货的品种、规模、方向、期限相匹配,禁止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
“所谓套保,本意就是对冲,即对冲现货市场风险的工具。”湘财祈年期货首席经济学家刘仲元表示,判断企业的投资到底是不是套期保值,其标准就是是否坚持了四项原则。
首先,企业套保的品种要对应或相关。比如东航、国航都是用油企业,因此买卖的都是航油套保工具。其次,方向要与现货市场相反,实现“期亏现补”。再次,套保数量不能超额,超额即肯定是投机。最后,时间点上要基本匹配,套期保值建仓一般与现货需求和管理一致。
党剑表示,套期保值工具的运用并不简单,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技巧,还需要管理、风控等环节的配合。尽管一些企业套期保值不仅未获成功反而加剧了亏损,但这并不能否定套保对企业稳健经营的意义,更不能“谈虎色变”,走向另一个极端。
经营流程再造是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对各种商品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断加大。而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可能会成为常态,一些上市公司进行套期保值也会是一项经常性的业务,问题已不是该不该从事套期保值交易,而是如何做。业内专家建议,对于企业来说,强化套期保值在企业经营中的流程尤其重要。
目前,企业内部套保的操盘手严重缺位,一些企业认为期货市场专业性强、风险大,不愿参与套保或者将套保业务全权委托外包。事实上,不愿参与套保是完全在市场中“裸泳”,难以规避市场风险,而全权委托外包则是把套保成功与否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外包方的产品设计能力和操作上。
对此,上海市律协证券期货法委员会委员余红征表示,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强化套保在企业经营中的流程,同时管理层对套保要有深刻的认识,且注重内部风险管理团队培养,启用专业的套保人员为企业服务。
长城伟业分析师周志强表示,当前企业最紧迫的是将套保设计融入企业经营流程,尤其是财务和销售部门,都应专门设岗追踪,以适应套保的资金管理和企业对现货的需求。同时,企业对套保也应加强日常管理,并不是有了套保就可以高枕无忧,还需要根据市场调整短期的策略,尤其是极端行情出现后的止损管理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