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否回暖的争论尚未平息,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已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至少财政回暖的趋势基本确立。
财政部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695.91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622.39亿元、10.2%。
但也有学者指出,作为国家主要税基之一、显示经济“晴雨”的企业所得税,前7个月降幅明显,而非税财政收入却成为增收的主力,这表明经济复苏的前景尚不明朗。
非税收入成增收主力
这已是全国财政收入连续第三个月同比增长。今年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整体上还同比下降9.9%。止跌回升的态势出现于5月份。5、6、7三个月分别同比增长4.8%、19.6%和10.2%。
财政部表示,近期财政收入增幅回升的主要原因有:经济企稳回升在营业税等相关税种上得到逐步体现,清理、补缴去年欠缴收入等因素带动了非税收入的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前7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5%,但非税收入实现5207亿元,同比大增26%以上,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此外,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带动了消费税大幅增长,提高卷烟消费税增加了部分收入,各级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亦促进了相关收入增长。
“保八”难不难?
以上增收因素中,“加强税收征管”成为社会近期关注的焦点。年初,外界曾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形势将较为严峻。为了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国税总局今年设定的“稽查查补收入”目标大幅上升至1000亿元,接近于去年全年的2倍。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增幅“保八”的目标有望完成。国税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对CBN记者表示,财政收入全年“保八”问题不大,上半年同比降幅较大,是因为去年同期的基数较高,预计下半年财政收入的增速将回归正常。
但也有学者对此并不乐观。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对CBN记者表示,即使有了3个月的同比回升,前7个月的财政收入还是同比下降0.5%。据他测算,全年要完成“保八”的目标,下半年的财政收入要同比增长20%以上,难度较大。
刘桓认为,当前重要的不是完成指标,而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实效。年初,刘桓等30余名经济学家向全国人大提交的一份报告建议,今年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所得税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税种,并没有出现让人乐观的情况,前7个月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8.9%。
地方财政风险大小系于收入
尽管学界对是否必须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有不同的观点,但财政收入下降的一个副作用却不容忽视:在支出规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若无法完成目标,将导致财政赤字尤其是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的加大。
根据年初全国人大通过、财政部公布的财政预算报告,今年全年财政赤字将达9500亿元,创下建国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而且,赤字不超过这一数字的前提是全年完成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的目标。
在地方层面,随着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各地资金配套的压力顿时凸显。有媒体称,全国各地已出现“小财政、大基建”的情况,地方政府的债务率过高。有的地方政府债务率远超风险警戒线,一些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国有公司,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实际上早已破产。
由于渴求资金,相对于全国层面全年财政收入“保八”的目标,不少地方政府提出的目标更高:增长10%甚至更多。
刘桓表示,从他最近的一些调研看,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不规范的财政增收举措,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而许善达认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并不可怕,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地方政府的还款期限获得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