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参与筹备上海个人税延型养老险试点项目的保险公司再次被召集召开闭门研讨会。一位与会人士昨晚向上海证券报透露称,试点方案进一步清晰,产品类型、费用标准、运营流程、信息平台接口标准等基本成型。项目试点成员公司又从6月份的6家添至目前的8家。
多项内容成型
在经过多次闭门讨论之后,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方案中的部分内容在这次讨论中基本明朗。
目前,项目 组主要制订了分红险、万能险和信托型产品类型。费用标准各家一致,为每月税延金额不超过500元。以上产品大致的运营流程和规则也基本确定,各家针对该试点项目的监管公共信息平台正在紧张建设中。
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已被纳入上海推进“两个中心”建设以及上海保险业未来三年的创新规划中。依据监管部门的预测,一旦该试点出台,上海整体市场个人平均购买力可能为员工年收入的10%左右的规模,按照覆盖上海市400万左右在岗职工的10%预测,年度的供款规模很快能达到大约20亿左右。
一个无形的“蛋糕”摆在了保险公司中的眼前,各公司趋之若鹜。本报长期跟踪该试点进展后发现,在早期参与筹备的4家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平安养老、太平养老)的基础上,6月份加入了长江养老保险、英大泰和人寿,7月份又加入了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就连合资公司海康人寿、金盛人寿也都在尽力争取试点。可预见的是,随着试点公司的增加,竞争越发激烈。
由于税务处理的问题,该试点产品需要企业参与代办,根据保监会的要求,基本是寿险公司的团险部和养老保险公司参加产品设计。“但从产品形态本身来看,有很大的个人产品色彩,这无疑对保险公司的系统搭建和销售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位与会人士分析说。
下一步创新
从上述闭门会上传来的消息是,下一步工作安排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监管规则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上。
上海保监局希望能够在产品上有所创新,即除万能险、分红险外,能深入研究传统固定利率产品和投连险产品,并初步指定了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分别承接这两个产品的研究。“有公司在会上建议,固定利率产品应设置水平线,可适当放开与银行利率挂钩。”
另外,在上述会议上,上海保监局还初步指定了中国人寿和平安养老共同承担监管规则和管理制度这个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资格、投资制度、信息披露、财务管理、产品审批等方面。
尽管已经论及多次,但由于在这一试点上的经验空白以及项目流程的复杂性,参加筹备的8家保险公司依然存有较多困惑及建议。知情人士透露称,比如,在这次闭门会议上,保险公司集体建议,费用方面,提议收费设置上下限,旨在避免各家试点公司之间恶性竞争;税优方面,建议采用“工资比例+总额封顶”结合方式,建议额度可调,并与通胀挂钩;并建议明确投资范围,可增加地方债券投资范围等。
“由于税务部门还没有正式批准该项目,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尽量完善试点产品和试点监管规则,多制订几个方案,由监管部门来选择。”一位筹备小组核心成员说。 |